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忆抗美援朝老兵、人大战线老同志吴若秋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忆抗美援朝老兵、人大战线老同志吴若秋

    2021-11-30 16:45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网
    阅读量:
    语音阅读

    吴若秋1933年生于北京,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龙头里阻击战中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战勤任务,并记功两次。
     
      古都传雅韵,秋风送菊香。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让我的心灵再次受到洗礼和震撼,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党的奋斗历史,把我重新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特别是去年,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70周年,耳边常常回响起电影《上甘岭》中英雄王成的呐喊:“长江长江,我是黄河,请向我开炮。”这悲壮的吼声,让人眼前不时地浮现出一幕幕壮烈的战争场面。不久前,电影《长津湖》热播,又把我拉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使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曾经接触的人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革命、我的好同事、值得敬仰的吴若秋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立冬前一天大雪飘落,使这个深秋变得愈加清冷。吴若秋虽然离开我们16年了,加上他离休的时间快30年了,也许都像《我的祖国》歌中唱的那样,“听惯了梢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一切都归于平淡、归于记忆深处。但是上甘岭的厮杀,长津湖的惨烈,让吴若秋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变得愈加清晰,一股止不住的激情,静水深流,让我产生了用文字来回忆他的冲动。也许他极为平凡,是千百万共产党人中普通的一员,一生没有留下太多的涟漪和光鲜,但是他与我朝夕相处了七八年,他就是曾生活工作在我们身边的老领导老朋友,加上间接相处,恐怕不止这个数字。
      “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或许吴若秋同志的名字由诗而来,恬静淡雅,令人回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黄华副委员长处工作,当时黄华副委员长办公室设在人民大会堂三段3223房间,吴若秋在秘书局机要处3226房间,跟我们斜对门。当时的他是秘书局机要处处长。他办公室一共4位同志,除了他还有马林卿、尹秀珍、关德录同志。每当我从他办公室门口路过,看到他左手夹着烟,右手在不停地整理文件。大概烟抽多了,他满身的烟气,食指和中指大部分都熏的焦黄,看得出来,他泰然自若,自我陶醉。
      时间久了大家也熟了,时不时我会到他办公室站着聊上几句。印象中他有一米八多高,常年身穿一套深色看上去不太合体的中山装,也许过去胖过,后来瘦了,显得中山装略有些肥大;他大方脸,浓眉大眼,那时不到50岁的他却长出了长寿眉;他头发稀疏,黑白相间,都齐刷刷向后梳着;他脸上总是挂着憨厚、质朴、正直的微笑;可能是烟熏的缘故,虽说没有喝酒,酷似关公,有时候脸色却像喝了酒似的黑里透红,活脱脱一个典型的北方大汉,大有“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的架势。实话说,这与他浪漫的名字,着实有点儿不符。
      吴若秋1933年生于北京,中学时代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48年初参加进步组织,参与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大游行活动,1949年5月加入新民主主义共青团,同年5月参加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1951年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参加了龙头里阻击战,在第四次战役中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战勤任务,并记功两次。1953年,还荣立三等功一次。
      吴若秋从小家境不错,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出身书香门第。他在家里排行老三,是三兄弟中最小的。当年他是奉命秘密入朝参战的,家里并不知情。他参军后不久,他母亲就思儿心切导致精神失常,原因是当时一个开小差的士兵逃回来对他母亲说,你家小三掉到松花江里了,母亲身心受到极大的刺激,哭得几乎失明、失去自理能力。多年以后才得知,小三没有掉到江里,而是小三的背包在快速行军途中掉到了江里。后来每当老吴回忆起这些时,内心常常充满了愧疚和不安,但他总是坚定地说,每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这位老共产党员一生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抗美援朝胜利后,老吴服从组织安排,当了一名部队文工团的文艺兵,在乐队里吹大管。“文革”中,文工团团员被大量复员转业,他也没了干部身份,带着一家人回到北京,一切从零开始,全家老小住在狭小的简易楼房里,又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分子。后来随着不断落实政策,他恢复了干部身份,也分到了房子。对自己的境遇,老吴说起来总是风轻云淡:“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他们连性命都丢了,我们活着的人吃点儿苦,受点儿委屈不算什么。”
     

    吴若秋参加老干部迎春茶话会
     
      记忆中的老吴是一个内敛低调的人,从不夸夸其谈,干起活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板有眼,总是尽心尽力地完成好每项工作。他写字工整饱满,一笔一划严谨认真,多年来他经手的机要文电都保管妥当,件件登记有序,从来没有发生过泄密事件。记忆最深的是他常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言语中透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在处里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关德录打趣说:“老吴,您也算出过国的人啦!”正干活的老吴抬起头来:“我那也算出国?我那是把脑袋系到裤腰带上,靠两条腿跟着大部队跑去跑回的。”
      90年代初,机要处、秘书处撤销,成立了人大秘书局文电处。那时我已到秘书处工作多年,我们被编到一个处,自然跟老吴接触得更多了。他平时仍然话不多,但在处里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习惯跟他交流,向他请教,他没有一点儿架子。作为一位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革命,他从不以老资格自居,男女老少大家都管他叫“老吴”,他都欣然接受,我也没大没小地这样称呼他。由于他和蔼可亲,与大家相处像一家人,其乐融融。老吴比较关心政治,每当中央召开重大会议,上级下发了重要文件,他都坦诚地讲自己的认识,给我们以启发和帮助。特别是对年轻人,他总是嘘寒问暖,以资鼓励,多次拉着长音道:“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我从他的语气里,读出他对年轻人成长的关心、对党的热爱、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视。
      再后来,老吴被提拔为副局级干部,他仍然像老黄牛一样,一起和我们桌挨桌办公,从来不强调自己的级别和身份。快到60岁的时候,老吴的身体大不如前,他一边治病,一边坚持工作,直到离休年龄,才低调办理了离休手续,离开了工作岗位,离开了我们大家,自那以后跟我们也少了来往。但他高大质朴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始终占着相当重的份量。正如他去世后组织对他的评价:“吴若秋同志忠于党的事业,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变动工作岗位,不管战斗环境如何残酷,无论工作条件如何艰苦都能听从组织安排,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他在人大工作期间,坚持原则,严格自律,得到了老黄牛精神的赞誉。”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我便再次联想起吴若秋。“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勤劳形象,是中华民族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要奋斗就要有一大批人铺路牺牲、发扬“老黄牛”精神,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吴若秋同志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献给了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老战士的情操和信念。
      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代代相传。“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回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苦卓绝、令人荡气回肠的奋斗之路,回望70年前那一场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战,正是由于有一个个像吴若秋同志这样矢志不渝的奋斗者,赤胆忠心、负重前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才赢得了今天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赢得了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落雪无声,化物无痕。我们没有忘记他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陈庆立)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