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2019-03-18 08:55
    来源:西安晚报
    阅读量:
    语音阅读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那么,二十四节气究竟形成于何时?笔者曾认真研究了炎帝史料,从中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时代。

      上古时代,天人合一。任何一个首领,其首要职责就是仰观俯察,授民时历,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祭祀和管理礼制;其次才是开疆拓土。有了“认识天文,教民稼穑”的本领才能为先民所敬重和拥戴,从而担任“领袖”。史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萌芽状态,那时人们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燧人氏时代已经确认天北极,创《河图》《洛书》、星象历;伏羲氏时代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天道观测系统;到了炎帝时代发明了太阳历,发现了太阳黑子,并发明了荧惑历(火星历)等,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

      炎帝发明太阳历已被考古界证实。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一幅简单的图画就概括出复杂的节气,祖先的聪明才智令人叹服。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后来,《尚书·尧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周礼》中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称呼。到了西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天气与物候的对应。

      太阳历简称阳历。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分12个月。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气温不同,因此产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日落日出,风雷雨雾。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划分四季的方法,立,开始。即春、夏、秋、冬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同时,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两段。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秋分为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夏至、冬至:是指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因此古人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夏至为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雨水:指干旱期已经过去,降雨开始逐渐增多。雨水为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惊蛰:动物冬眠叫入蛰,复苏后叫惊蛰,古人认为,是春天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故曰惊蛰。惊蛰为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清明:是指天气清明洁净,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时令。清明的日期为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谷雨:古人言,“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雨水明显增多,促使谷物茁壮成长。谷雨的日期为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小满:指夏季的农作物开始结穗,但颗粒尚未饱满,正在成熟期。小满为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芒种:指有芒的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刚开始热的时候;大暑是最热的时候。小暑为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大暑为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处暑:指天气转凉,炎热的夏季已经结束、隐藏起来。处暑为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白露、寒露:气温降低,夜间的雾气已经可以凝结成白色、晶莹的露珠了。白露为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寒露为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霜降:天气越来越冷了,水汽凝结成了颗粒状的白霜。霜降为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开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气越冷雪就越大。小雪为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大雪为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小寒为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大寒为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每个节气对应适宜的农务,以便指导农业生产。比如民谚:“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直到今天,它对农业生产仍具有指导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赞誉:“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责编:赵建华)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