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志刚:承续翰墨情缘 献身文化艺术

文化人物网人物访谈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访谈 >

    覃志刚:承续翰墨情缘 献身文化艺术

    2015-08-04 15:58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覃志刚,壮族,1953年5月出生于广西柳城。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记者:您是一位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官员,同时也是一位颇具艺术造诣的书画家,请问您和书画艺术是如何结缘的?
    覃志刚: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化官员,我觉得我是一个文化干部,是为艺术家服务的文化干部。

           说起我和书画艺术的缘分,还得从我小时候谈起。我从小就喜欢书画,只要有一个凳子和一根笔,我就可以陶醉其中,自得其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两件事让我难以忘记,一是我学会了唱《黄河大合唱》;二是我有在语文课上画画时,被老师逮个正着。老师说,画画是好的,但更要听课。他没有批评我,也许正是这润物细无声的鼓励,更加激发我对书画艺术的兴趣。
           之后我从事了一系列与书画艺术有关的工作。在江苏高淳当知青,我是广播员和写标语的;在矿山工作,我是基层宣传员,书标语、画宣创画,写小文章等等都是我的活。后来被选送到团中央工作,那时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在恢复,团中央提倡青少年练习书法,我就身体力行,不仅自己练,也鼓励身边的同志们练,直到今天还有曾在团中央工作的老同志常常提起当年我逼他们练字的趣事。2001年我来到中国文联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联所辖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是中国书画界的藏龙卧虎之地,我感到很欣喜。命运似乎跟我绕了整整一圈,又回到使我更接近书画的圈子里。
           从事书画艺术这一行还有工作的缘故,因为我是一名文化干部,作为文化干部,要想融入艺术家的队伍里去了解他们,最起码的就是应该熟悉和了解这一行。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艺工作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当今真正的艺术家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单凭以往的“问寒问暖,给点补贴”等帮助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的老办法来达到团结联系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已经跟不上时代了。现在虽然说物质帮助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把服务提高到精神层面,更好地满足文艺工作者的精神需求。而了解艺术家精神需求的最好办法就是走到文艺工作者中去,去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所以党中央有一个对艺术界的方针,就是‘与艺术家交朋友’,就是要尊重艺术家的个性与劳动。由于我也爱好书画艺术,有对书画艺术的创作体验和感受,所以和艺术家接触起来也不会很费力,他们也会更加容纳我。毕竟有共同爱好的人才能有更多共同的语言,才能讲到一起去。如果你是这方面的门外汉,那不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嘛!对书画艺术的挚爱对我从事文化工作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记者:学习书画艺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您在几十年的书画艺术生涯中,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如此成绩,您是怎么做到的?
    覃志刚:在书画学习的入门阶段,临摹是必经途径,也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反复临摹练习,方能悟得其中三昧。对于书法来讲,临摹的过程就是熟悉笔性,入规入矩的过程,是从一家入手,逐步扩大触类旁通,博取众长的过程。我学习书法也是从临摹名家的帖开始,初学是柳公权、赵孟頫等名家楷书,继而专攻行草,于“二王”、王铎用力尤深,近年学习怀素、林散之等。当然这只是基础,如果一味地临帖,食古不化,不从古人中走出来,没有创新,想写好书法也是不可能的。但只有在传统得以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谈创新,没有传统的继承就如无根之木,根本谈不上创新。
           书画领域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说法,这不仅是指书画的内容要反映时代,而且是指书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也要与时俱进。每一时代,都要有新的精品和经典,新的大家和大师。值得欣喜的是,当代中国书画艺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获得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欧阳中石、刘大为、杨立舟、张海等一大批老、中、青年艺术家与时俱进,振奋精神,在中国书画的表现技巧和结构上开拓创新,深化了和提升了传统中国书画笔墨内含的容量和质量,拓宽中国书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创作出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足以可以传世的艺术杰作,为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书法大家,您最欣赏的是哪几位,为什么?
    覃志刚:我最欣赏的书画名家有古代的柳公权、“二王”、米芾和赵孟頫以及现代的毛泽东和林散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其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被誉为‘小圣’;赵孟頫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米芾在书法领域以行书成就最大,他是‘宋四书家’之一。说到现代的书法家,我比较崇拜毛泽东和林散之。从上初中伊始,毛泽东诗词就是我最钟爱的课外读物。其后迷上书法,素喜行草书的率性洒脱。创作时多以毛泽东诗词作为书写内容。在当代书法名家中,我最喜毛泽东的草书,其书作一脱前人窠臼,了无羁绊,开张飘逸,大气磅礴,与其诗词相得益彰。林散之被称为诗、书、画‘当代三绝’,也被称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不求工艺,韵味很足,墨色有变化,很有力道。

    记者:俗话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您认为书画艺术和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人生阅历有怎样的关系?
    覃志刚: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同中国历史发展中展现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书品如人品,书格如人格。古人重视书品、人品结合,崇尚德艺双馨。所以书法和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人生阅历的关系太大了。一个好的书法家和好的画家要想被后世尊崇,首先是人格魅力的表现,其次才是作品本身的美。只是字写得好算不上书法家。人重于书,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好的书法,凡是流传下来的被后人称道的书法家,大都具有高尚气节、壮伟人格和美好德操,他们的书法作品和他们的人品、人格,同时被人民喜爱、肯定和颂扬。人们喜爱颜书,不仅因为字好,更看重他的人格。颜真卿立朝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秉义直谏。其书法也雄厚端严,奇伟秀拔。岳飞的《满江红》人们争相传抄,一来字确实好,二来他是民族英雄。在学习这些书法家的书法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

    记者:您在书画艺术方面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您认为最主要靠的是什么?
    覃志刚:首先对书画艺术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勤学苦练的执着。其次就是艺术创作要融会贯通。艺术具有相通性,相通之处在于有着共同和相通的文化核心作为支撑。书画异趣同源,密不可分;写意与工笔,手法有异但神韵相通;油画为西洋舶来,水墨自有中国传统家法,两者各有其渊源与特色。高明的艺术家应该具有把握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的能力,应该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与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再有就是要和知名艺术家进行深层次的艺术交流,使自己的艺术修养获得陶冶,艺术水平获得提升。就我个人来说,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同艺术家一起下基层感受火热的生活,能和书法家、画家直面交流,既是工作,也能提高。忙归忙,乐在其中。我学习书画大概也有四五十年,不过进步最快还是到文联工作以后。到了文联工作以后,我有了和众多中国知名艺术大家接触的机会,跟他们真正成为朋友。从这些艺术家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可贵的东西,当然包括画画书法的技法。我在这块土壤中获益匪浅,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也圆了自己少年时的梦,而且把这个爱好又提高到一个层次。如果不到文联,我不可能在书画艺术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

    记者:您对自己未来的书画艺术发展道路有什么规划?
    覃志刚: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年岁既增,阅历既长,我愈觉中国书法艺术海洋之深不可测。我决定在书画艺术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永不言退,把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感悟用到书画艺术创作上,把书画当做我一生为伴的爱好。我的职位有退休的时候,书画没有退休的时候,学习没有退休的时候,我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社会环境对我的爱好都是有积极帮助的,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赵建华、张彦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人物访谈